他们认为,或许是因为自己白天对逝者想念过重,在大脑中逐渐印刻下有关亲人的印记,晚上大脑会在白天的潜移默化中,制造有关逝者的梦境。故而所谓的托梦,只是白天的自己想太多,大脑一直在进行思考,一直都在思考着逝者的存在。等到晚上睡觉后,大脑会继续工作,托梦也就出现了。其实人的梦境分为许多种类,不少人可能还会做预知梦,梦里发生的一切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发生。这一类的梦境更加奇妙,背后的缘由也无人能解释。
专家指出,梦境的构建从科学上的微观角度能更好的解释。人体的构成是一个个细胞,排列组合,各司其职,让身体不断运转,让生命不断延续。而事物基本都是由不同的微粒组成的,即由分子和原子构成了整个事物。这些微粒彼此间相互作用,不断接触,才有了精彩的世界的诞生。可惜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大小有限,人眼难以区分微粒的存在,更是难以观察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存在。
于是有人提出,或许那些去世的人,正是以微粒的方式存在着,而生者感知不到他们的存在。为此他们才会用托梦的方式来提醒生者,而托梦不过是粒子间相互碰撞的结果。其实托梦属于玄学的范畴,它的真相到底如何,或许没人能解释清楚。唯独有一点十分明确,那就是不少人在期盼着亲人能托梦给自己,要是能说上一两句自己的现状,过得好不好,那便更好了。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挫折,送走年事已高的亲人,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而正是经历过悲伤的死亡,才会更加珍惜活着的现在,把握当下。《孔子家语》里记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许多人都想过,当自己小有成就,有能力之后,再来尽孝道,来反馈父母。
但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一点,自己的亲人能否等到自己出人头地的一天,生活里随时都有可能上演离别,或许只是一次意外,两人从此阴阳两隔,这时候再来懊悔根本于事无补。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都希望亲人能托梦给自己,或许是现实中有许多遗憾吧,未做到的事情再也无法做到,其中的酸苦滋味,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有深刻体会。
参考资料:
苏轼《江城子》
《孔子家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