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思维方式有关的东西,一旦成形,很难再接受别的思想,或者即使勉强接受了,原有的思想也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发挥其影响,或者产生干扰,更何况“术业有专攻”,一个半路出家的人混在专业学习儒术的人堆里,不遭受排斥和排挤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齐国无法立足的主父偃,转而向北,去了燕国、赵国和中山国,希望在那里能够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可惜的是,北国之行,除了继续遭受挫折和羞辱之外,主父偃仍然一无所得。
对诸侯王们感到失望的主父偃,转而西进,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来到了长安。在长安,他见到了求贤若渴的大将军卫青。
卫青很认真地听取了主父偃关于军国大事的主张,认为此人可堪大用,便向汉武帝进行了举荐。此时的汉武帝刚刚二十二岁,正雄心勃勃地招徕天下英才,而此时的长安也正是人才济济,挤满了来自天下郡国的豪杰之士,年轻的皇帝更喜欢年轻的人才,像主父偃这样的半大老头根本入不了皇帝的法眼。主父偃再次碰壁。
学纵横术出身的主父偃大概天生自带一幅随时可能挑拨别人关系的模样,在长安一众和他一样前来谋求晋身之阶的士人堆里,主父偃仍然是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人际关系怎么都处理不好,盘缠也日渐稀少,实在是混不下去的主父偃绝望之感越来越强烈。
于是他决定孤注一掷,再试最后一次。这一次,他将自己关于律令和北伐匈奴的文章直接递交给了皇帝。
文章是早晨送进宫的,焦急等待消息的主父偃在宫门外苦苦守候了一天,终于在傍晚时分等来了喜讯——皇帝要召见他。
主父偃关于用兵匈奴的主张获得了皇帝的赏识,武帝甚至感叹“何相见之晚也”。
这次的会见虽然只让主父偃得到了个郎中的小职位,便随着后来的多个建议陆续被武帝采纳,主父偃很快升为中郎、中大夫。
这些建议里,最重要的就是推恩令和筑城朔方。推恩令消弱了诸侯的权力,筑城朔方则加强了对北方匈奴的防范,这些都正是武帝想要的。
主父偃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说,我游学在外四十多年,一直郁郁不得志,亲戚朋友不理我,兄弟姐妹讨厌我,寄人篱下时,连和我一样身份的宾客们也讨厌我,集体孤立我,这种日子我早就受够了。我活着的时候不能像大夫那样“五鼎食”,死了之后用五鼎把我烹了也值了。所以,我做事就是要追求和别人不一样,“倒行而逆施之”!
才能深得武帝之心的主父偃开始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报复那些曾经让他心灵受到伤害的、在他看来直接导致他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的人们。
报复的第一个对象是燕王。
燕国是主父偃离开家乡齐国后到达的第一个诸侯国。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歧视,会比在家乡时更加的强烈。作为一个无论到哪里都不怎么受待见的人,主父偃对于自己在燕国的遭遇大概过于刻骨铭心了,所以,当自己开始参与到武帝的决策中来的时候,他第一个告发的就是燕王刘定国。
说起来,燕王的死也不能怪主父偃,因为这位燕王自己实在是“作”,而且“作”得实在是过分,过分得荒唐——竟然与自己父亲的姬妾私通,还生下了一个儿子。不仅如此,他还抢夺弟弟的妻子,并与三个亲生女儿通奸。后来有人想向皇帝举报他,他还派人杀人灭口。
刘定国的事情在燕国是个公开的秘密。在燕国备受冷遇的主父偃早就存了一颗报复的心,如今得到了皇帝信任和器重,身在京城又没有什么顾虑,于是找个机会就向皇帝举报了刘定国。
事情很快查明,武帝征求公卿大臣们的意见,众人纷纷主张处死。刘定国与武帝血缘关系较远,加上自己的儿子也都等着封地呢,所以,对于这么个王,武帝也懒得护他,最后,此事以刘定国被迫自杀了事。
报复的第二个对象就是统治着自己家乡的齐王。
主父偃上书武帝,举报齐王骄奢淫逸、德行有亏。由于来自齐国,又是个很有见识的人,所以,主父偃的话得到了武帝的重视,武帝相信了他,派他回到齐国,担任齐王的相,辅佐齐王,同时也借以规范齐王的行为。
回到齐国的主父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遍招当年一块儿混的兄弟们,挨个赏赐了一笔钱,然后又挨个骂了一通:当年我穷困潦倒的时候,你们都看不起我,没有人肯接济我,搞得我常常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我做了齐国的相,你们却跑出几百里地去迎接我,跟我称兄道弟!我主父偃没有你们这样势利的朋友!从此绝交,不许你们再登我主父偃的门!
损完了兄弟们,主父偃开始对付齐王。不幸的是,这齐王也确实有把柄落在主父偃的手里——齐王与自己的妹妹私通。
主父偃不断地让人跟齐王讲这件事,不停地威胁说要继续向皇帝举报。有燕王的前车之鉴,齐王吓得整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皇帝治自己的罪,担心自己落到燕王那样的下场,可是又想不到解脱的办法,有一天终于撑不住,心理崩溃直接上吊自杀了。
有道是唇亡齿寒,眼看着燕王、齐王都被主父偃给搞死了,赵王再也坐不住了——这也不难理解,主父偃游历过三个诸侯国,燕、齐一亡,下一个肯定是自己,况且自己也确实有些不能让皇帝知道的事儿。
有道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主父偃搞燕王时候,赵王就开始了秘密收集主父偃贪污受贿证据的工作。只是因为当时主父偃还在都城长安,赵王不敢派人去给皇帝递交举报信。
等到主父偃一离开长安赴齐国上任,赵王立刻派人去了长安。
赵王举报主父偃收受诸侯贿赂,借推恩令之便为诸侯子弟谋封赏,还说主父偃故意用手中的把柄逼死燕王。一开始武帝并未重视这封举报信,等到齐王自杀,把燕王与齐国的事情联系起来一琢磨,立刻大怒,认为主父偃是在有意离间刘氏皇族,要求收捕主父偃。
主父偃承认了收受诸侯贿赂一事,但绝口不承认逼死燕王和齐王之事。
武帝怜惜他的才干,一开始还不想杀他,但丞相公孙弘认为两度逼死诸侯王之事“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于是武帝下令族灭了主父偃。
主父偃的人缘确实不是一般的差,权势最大时,有上千门客围绕在他身边,可是,等到被皇帝族灭时,没有一个人说句好话,甚至连个收尸的人都没有——除了一个叫孔车的人。
从儒家的角度来看,主父偃是一个十足的小人。有道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不幸的是,没有人料到这个小人有朝一日会得势,而且得势之后会如此的猖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